第22期:建立文物保护单位数据库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有效保护历史文物
近日,由于位于北京东城区北总布胡同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故居部分建筑被拆除,如何有效保护文物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之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显示我市市域范围内拥有大量历史文化建筑。随着我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各类建设的强度和范围正在日益增大,历史文化建筑及其赖以生存的背景环境正面临着过度开发、违规建设等带来的种种危机,甚至面临着被摧毁的危险。为了有效保护历史文化建筑,市城乡规划局建立了文物保护单位专项数据库,并将数据库融入已有的规划管理信息化平台中,可以与其他数据图层叠加直观了解各类信息,用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审批管理。
一、文物保护单位数据库建设背景
文物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遗留物和遗产,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的多重价值。如何以有效的方式保护好历史文物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现代化、经济增长与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文化生态环境经历着深刻的重构,而文物保护规划实践却尚未形成系统有效的模式。作为改革开放浪潮中的典型城市之一,增城市地处珠三角快速城市化地区,又位于岭南文化地域,有着2000年的悠久历史和民俗风貌,如何协调现代发展与历史保护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增城规划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显示,我市拥有不可移动历史文物518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7处,广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区2处。但由于文物点具体地理位置不清,建筑边线、产权线、规划控制线数据缺乏等问题而导致文物在城市建设中得不到保护而遭受破坏,威胁到城市文物及其生存环境。增城市政府专门召开会议要求尽快摸清我市历史建筑的家底,避免出现历史文物及其环境在城市建设中被破环的现象,同时积极应对近几年“三旧改造”规划建设中的历史建筑保护问题。
二、文物保护单位数据库建设方案
经过研究,市城乡规划局确定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建立增城市文物保护单位数据库的技术路线,从而实现文物保护单位数据管理的准确性、及时性和科学性,避免因为文物保护单位数据缺乏而导致对文物保护单位的破环。
首先,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初步确定增城市文物的地理分布情况(图1)。明确研究对象后,对文物保护的相关部门开展调研工作,收集文物信息,并依据2008年增城市1:2000地形图对文物保护单位逐一进行现场信息采集,填写信息采集表、拍摄照片、采集文物标本、绘制建筑边线、产权线、规划控制线等。
其次,进行资料整理,对文物情况进行分析,编写调研报告,包括明确文物保护单位的地理位置、文化价值、建筑边线、产权线、规划控制线等重要数据,从而为增城市文物专项规划提供一手资料,如确定出“城市紫线”以指导规划编制和管理,再次,对现场采集的数据进行质量抽查,对不合格数据进行第二次现场调研。最后依据《增城市规划管理数据库标准》进行数据入库,从而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平台上实现文物保护单位地理信息系统。
图1 增城市文物分布图
(1)荔城街卞龙堂俯视
(2)新塘镇小洋楼
图2 增城市部分文物照片
三、文物保护单位数据库建设的意义
数据库建成后并入城乡管理信息化平台中,不仅能够实现文物信息存储、检索查询、显示、统计等基本功能,实现不同文物层空间属性的叠加、分割、提取等空间分析功能,还能依托平台服务建设中的各服务模块实现更专业、更深入的应用。如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中辅助规划局日常办公业务及规划编制,在电子报批中辅助建设工程资格审核,在规划在线网站中实现数据发布,唤起群众的保护意识,在村镇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中服务于村镇规划,在地理公共服务平台中实现三维文物保护单位展示等。
图3 1:2000地形图中新塘镇瓜岭村文物保护单位
基于GIS的文物保护单位数据库还可以使文化局更加清晰文物点周边的现状、建设情况,从而对这些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进行评价,进而制定恰当的保护政策,并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制定文物保护专项规划。通过在项目过程中采集到的增城市域范围内的文物保护单位的确切信息,还可以对增城市内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挖掘和提升增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
图4 增城市中新镇坑北村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在文物保护单位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市城乡规划局拟开展历史文化建筑保护规划工作,达到以下目标:一、科学确定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范围。确保今后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都要结合历史文化建筑保护范围和建筑建设控制地带范围进行控制。在建筑风貌控制范围内的城市建设项目,在风格、材质、色彩、体量等方面提出控制要求;二、结合我市的绿道规划,整合各镇街的历史文化建筑资源,提出历史文化“绿道”规划方案;三、对老城区特别是万寿寺、学宫、凤凰山一带结合旅游发展、旧城改造提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案;四、结合增江画廊建设,提出增江晚渡、南山钓台、流杯曲水、白水丹邱、鲤桥春浪等老八景恢复方案。
(作者 周婷婷)